数字藏品如何良性发展,莫把数字藏品当生财产品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近期,遭遇黑客攻击后的数字藏品平台光艺数藏悄悄“复活”,引发业界关注。复出后,该平台上的数字藏品持续暴涨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数字藏品如何良性发展,莫把数字藏品当生财产品

近日,遭遇黑客攻击后的数字收藏平台光艺数藏悄然“复活”,引发业界关注。 回归后,该平台上的数字收藏持续高涨,大部分涨幅超过百倍,少数收藏超过千倍。 发生异常的话一定会有怪物。 这一涨势不可避免地让人怀疑是否存在投机炒作,引发了更大的金融风险。 约束数字收藏炒作行为似乎需要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共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数字收藏并不等同于国外的NFT。 数字收藏的概念已经点燃了一段时间。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和NFT很相似,但不是国内版的NFT。 NFT的全名为Non-Fungible Token,是基于区块链发行的非同质化令牌,Token在英语中表示令牌的意思。 国内的数码收藏市场一直在强调“t”化。 也就是说,它削弱了数字收藏的金融交易和投资属性,强调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其次,应该正确知道数字收藏的价值。 数字收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体现艺术、美学、创造性,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基于新技术的文创产品。 例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推出的“千宫”系列数码藏品,用手指滑动屏幕就可以看到藏品各个角度的样子,生动有趣。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艺术品和文物的价值,将赋予传统文化和文物新的生命,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激活。

数字收藏还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 随着数字收藏概念的爆发,这种热度也会传递到消费市场。 不仅麦当劳、小鹏、兰蔻等多个商业品牌的营销即将坐上数字收藏快车,中国邮政、中国电信等“国字号”企业也相继加入其中。 从扩大品牌IP和传播品牌文化的角度来看,数字收藏可以赋予品牌新的价值,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 例如,日前中国邮政发布的《国宝熊猫邮报》系列数码收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曝光率和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数字收藏的发展应该与实体经济充分结合,走虚助实之路。 平台企业必须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价值,使数字收藏能够真正实现实体经济。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数字收藏是一种新奇的文化体验,既能满足社会需要,也能满足审美需要。 但收藏必须建立在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对品牌的认同之上。 相对于传统收藏,数字收藏只是媒体形式的改变,收藏的价值与否仍然取决于其本质,即美的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从长远看,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充满创造性含量的数字收藏,才会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那些想把数字收藏当成“生财”之路的人来说,炒作数字收藏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另一方面,数字收藏还处于发展初期,质量不一致,价值相对模糊。 就拿近期业内热议的徐悲鸿数码收藏来说,徐悲鸿美术馆公开质疑部分数码收藏是假货,有的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跟踪证据。 当数字收藏平台难以保证数字收藏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时,其价值将大幅下降。

而数字收藏是新生事物,市场监管机构对其发展没有明确规定,容易出现技术滥用、盗用版权、虚构价值、交易不规范等问题。 最近业界开始的《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虽然在风险应对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法律效力。 市场的发展必然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平台和藏品也将面临优胜劣败。 与炒鞋、炒盲盒以前的逻辑相似,但击鼓传花游戏结束后,留给消费者的只有鸡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姜天骄) ) )。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