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显示,87.4%的网友了解过数字馆藏,11.4%的网友表示尚未了解但有兴趣。新鲜感和好奇心(57.7%)、升值前景(57.6%)和收藏价值(52.9%)是网民购买数字藏品的主要因素。
艾媒咨询分析师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数字馆藏起源于NFT,去金融化规范NFT的趋势也影响了数字馆藏。一是数字收藏去掉了代币功能,不通过虚拟货币交易,使得数字收藏不再具有金融属性,开始走传统文化IP路线。然而,艺术收藏因为数字收藏的出现而变得“大众化”。通过区块链技术,数字藏品不仅具有与传统艺术品一致的唯一性和稀缺性,还杜绝了赝品藏品和无限复制的现象,使藏品更加稀有,提升其藏品价值。
据记者了解,随着国潮的兴起,新一代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文化上,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完美融合。比如汉服、古风风靡一时,文物通过数字化收藏的趋势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些博物馆出售的文创数字藏品成为现象级爆款。
这些以传统艺术品为基础的数字藏品,既有传统书画作品《千里江山图》 《仕女蹴鞠图》,也有历史文物的修复和再创作,如敦煌壁画修复图、数字秦俑等。以及著名传统戏曲的记录,如梅上城《荀子》四大名曲选段。除了传统艺术品,数字收藏还涉及多个领域,如天坛建筑群系列镀金屋顶的3D再现,中国天气“拥抱星辰大海”的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数字收藏,涵盖建筑、气象、人工智能、娱乐等。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馆藏利弊并存,数字馆藏的普及急需填补监管空白。调查数据显示,超五成网友认为数字馆藏实现了点对点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
实体馆藏昂贵的价格“劝阻”了很多消费者,而数字馆藏实现了观看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帮助部分创作者避免了线下发布作品的高昂成本,缩短了交易流程,实现了商业价值。但对于数字收藏行业的现状,仍有不少网友认为大部分数字收藏平台存在资质缺失、政府引导和监管缺失等问题。
据记者了解,2月1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存在编造元宇宙虚假投资项目、骗取元宇宙区块链游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从事元宇宙虚拟货币非法牟利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对此,潘鹤林认为,有必要减少财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