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雪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图片|网络
目前NFT至少可以保证数字艺术品的唯一性,让数字艺术品成为“数字收藏品”,可以交易和收藏,具有极高的价值。引人注目的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如佳士得拍卖行以69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NFT作品《今日五日》(Five Today),周杰伦价值320万美元的无聊猿头被盗,以及各种互联网制造商进入NFT。博物馆也紧跟科技潮流。包括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在内的著名博物馆都推出了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一些具有艺术性、稀缺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在出版后迅速被抢购一空。
NFT的独特性不禁让人想起本雅明的著名概念“光环”。本雅明在他流传最广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难以被复制的,这种独特的真实性就是“轻韵”。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尤其是摄影和电影的发明,艺术作品的魅力消失了。对于大量底片复制的照片,鉴定哪张是真品是没有意义的。从此,艺术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崇拜价值被展示价值所取代。
NFT能再现数字艺术作品的“轻韵”吗?能否为数字艺术创新提供新的动力?许多人的回答似乎是肯定的,因为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数字作品的唯一性,这使其能够被个人或机构拥有、收集和交易。通过技术设定,原创作者可以在每笔交易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入,从而为艺术家的进一步创新提供物质保障。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上述逻辑是成立的,而这一逻辑也引发了火热的收藏热、投资热,推高了一些数字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使数字收藏向金融工具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数字收藏仍然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关键词,这种光芒的回归就永远是“忽明忽暗”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因为真正决定数字艺术作品价值的是它的“艺术”本质,而数字艺术作品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雅明的表达风格似乎赋予了“轻韵”这一概念浓厚的怀旧色彩,但他肯定了以电影为代表的复制艺术的流行。传统艺术作品的排他性特征使其远离大众,只能被少数人欣赏,这在现代性导致的民主化、大众化甚至网络化社会中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在大众化、网络化的社会,艺术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摄影、影视等媒体艺术早已被认可。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更不一样,越是被复制传播,影响力越大。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字艺术的传播价值甚至超过了它的艺术价值。因此,独特性并不构成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NFT无法再现数字艺术的魅力。它保护的其实是可追溯的原创链,让艺术家的付出永远可见。经济利益固然可以为创新提供物质基础,但创新的根本动力永远是对人类现有状态的揭开,是对当下或未来人类处境的沉思和表征。
文章由社科新闻《思想工场》融合媒体原创。原载于《社科新闻》第4版第1813期,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进一步阅读
关注|保障数字收藏(NFT)产业的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数字艺术品的炒作风险|社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