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魔芯”风波:数字馆藏“熊市”中的震荡——

2021年8月2日,腾讯旗下的NFT交易平台“幻核”正式上线。隔日,幻核首发的300个以《十三邀》为

2021年8月2日,腾讯旗下的NFT交易平台魔芯正式上线。第二天,魔芯推出的《十三邀》主题的300张黑胶唱片NFT 1秒售罄。这是国内NFT市场爆发的前兆,随后国内NFT市场开始疯狂增长。

NFT引入中国之初,海外token的发展路径直接触及了国内打击加密货币的政策红线,而魔芯则与阿里鲸童军一起,将NFT更名为“数字收藏”,专注于其收藏属性,为中国市场开辟了一条合规的发展之路。

3487fcf7b22d4fcd945746041355aa7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59665750&x-signature=%2FJKirWDedl4MXyW%2FWASzc5TPLpg%3D作为行业的“领头羊”,魔芯正伴随着数字收藏行业逐渐走向大众,但一则新闻的出现却搅了局。

2022年7月20日,消息人士称,腾讯正计划废除其“魔核”业务。随即魔核表示并未收到相关通知,目前运营一切如常。但截至目前,魔核官方并未否认魔核被撤销的“传闻”。

这个“谣言”让整个数码收藏圈顿时沸腾了。作为最重要的数字收藏平台,这是否也意味着数字收藏的衰落?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但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此前,魔核已经面临了很多数字藏品的滞销。7月初,与魔核有关的腾讯新闻App宣布暂停数字典藏的销售服务。

幻影核风波下,中国数字收藏产业该何去何从?

首先,数字馆藏的供给和需求是反向的。

如果说2021年是数字收藏行业的“元年”,那么2022年就是“爆发年”。

据区块链01和Forechain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7月15日,中国共有998个数字收藏平台。在已知上线日期的数字收藏平台中,2021年新增数字收藏平台68个,而2022年上半年新增数字收藏平台639个,占比近90%,其中4月新增数字收藏平台199个。

图1:2019年至2022年7月中旬中国新增数字收藏平台数量趋势

1f7699c6b0804eeda9a0cd794d0fc99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59665750&x-signature=oYemEYRwHYW3hdj5%2FEMvPh6NSCA%3D数据来源:01区块链零一智库

随着量化实现的爆炸式增长,数字馆藏的参与者变得更加多样化。继腾讯的魔芯、阿里的Whale Quest之后,百度、JD.COM、网易等巨头公司纷纷推出基于自身底层区块链的数字收藏平台,视觉中国、新华社、QQ音乐等拥有优质数字资源的平台也纷纷加入。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数字收藏初创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爆发期的数字收藏平台不同,国内数字收藏交易略显疲软。

此前国内数字藏品供不应求,网上销售的火爆局面比比皆是。但目前,数字馆藏的“光环”已经褪去。以魔核为例。今年6月以来,平台上发布的数字馆藏一直滞销。公开数据显示,从6月2日到7月8日,魔核一共卖出了10件数码藏品。除了一款可以免费领取外,其余2款产品售罄,7款产品售罄前售罄。

其中《弘一法师书法格言屏数字臻品》向公众发售3万份,每份售价118元,滞销20245份;《十竹斋画谱》系列,公开发售25600份,每份108元,已售出8200件。这与之前“一票难求”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论是供方还是需方,国内数字收藏行业都发生了很大的逆转。供需逆转的部分原因是,随着数字收藏平台的出现,数字藏品的供应量也在上升,市场不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投机者的进入提振了整体市场的需求,随着数字收藏市场的炒作氛围逐渐消退,市场逐渐趋于理性。

二、合规风险下的出路

目前,合规风险是套在数字收藏行业脖子上的刀。

一方面,数字馆藏存在代币风险。外国NFT主要在公共链上发行,这使得难以避免需要发行代币作为激励机制。为了区别于国外的NFT,数字馆藏在联盟链上的分布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但目前国内很多数字采集平台还是采用公链。据01 Blockchain和Forechain不完全统计,在730个揭示底层区块链类别的数字收藏平台中,作为底层区块链的公链有186个,占比25%。此外,3%的数字采集平台同时采用联盟链和公共链。

另一方面,避开金融化的发展方向也是重点。2022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指出要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严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所以很多平台通过限制二次交易来规避金融风险。但在998家数字收藏平台中,有301家开通了二级市场,约占30%。此外,还有181个数字收款平台与流动性好的场外交易平台挂钩,实现流动性。

至于处于灰色地带的平台,不仅面临随时被整改的风险,也不利于数字收藏行业的整体发展。

今年3月以来,微信封禁了十余家数字收藏平台。该官员表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防范虚拟货币交易投机风险,微信公众平台近期对微信官方账号和小程序进行了规范整治,用于投机和二次出售数字藏品。”对于只提供数字收藏展示和一级交易的微信官方账号,微信还要求提供与国家网信办注册并认可的区块链公司的合作证明,作为资质证明。

31d7830c5a6f47d99c3cb3a6775d41b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59665750&x-signature=L1tQklowiqDYH9zDsFkqWMjUohY%3D国内数字收藏平台的入口主要有APP、小程序、微信官方账号、网页。在879家透露具体入口的平台中,采用微信官方账号,分别有437家和72家平台有小程序。(注:部分平台使用多种入口)。所以微信的整治活动,对数字收藏行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除了合规风险,01区块链和Forechain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现了现有数字采集平台的诸多问题。比如,有的平台缺乏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有的平台甚至直接照搬其他网站的用户/隐私协议,甚至省略官方名称和具体内容进行修改;此外,有些平台并没有说明集采具体采用的底层区块链技术,而是用“基于区块链技术”之类的话含糊概括。也有一些平台打着公链的名义吸引玩家,但实际卖出后并不在公链投。

第三,站稳脚步,仰望星空。

魔核是否关闭众说纷纭,对数字收藏界持怀疑和悲观态度的意见也不在少数。然而,看似“熊市”的数字收藏市场,其实蕴含着重新磨合的趋势。

从抢购热潮到滞销,也是数字收藏市场从泡沫走向良性的阶段。在供需变化下,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藏品才能在这个“洗牌阶段”脱颖而出,如何打造有“品质”的数字藏品也将成为新的焦点。

此外,合规是数字馆藏不可避免的困难。但至少目前的监管趋势是明显的,去货币化、去金融化将成为数字收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数字馆藏只有熬过合规过程中的“阵痛”,才能真正在中国站稳脚跟。

虽然数字收藏行业一波三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创作载体。借助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和数字手段的多样性,许多绘画、书法和文物可以生动地再现于公众面前

7月25日,根据《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网信办公布了348个备案号,其中涉及数字采集相关企业近百家,数字采集相关服务超150家。对于数字收藏行业来说,这是第一次通过国家网信办如此大规模的备案,也是行业在合规方面的一大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作为收藏和营销工具并没有真正实现数字收藏的价值。数字馆藏在版权的确认和流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数字产权和版权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补充数字产权领域的空白。从数字馆藏的长远发展来看,在资产确认、版权保护等领域实现其价值,展现其强大的产业应用能力,才是数字馆藏市场真正的蓝海。

因此,数字馆藏在“站稳脚跟”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发掘数字馆藏的价值,为数字市场和实体产业赋能,释放强大的经济价值,才是数字馆藏产业应有的未来。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