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藏品,元宇宙艺术品

每经记者:温梦华 每经编辑:杨夏乘着元宇宙的东风,2022年大热的“数字藏品”成为博物馆和年轻人的“

每经记者:文每经编辑:杨霞

乘着元宇宙的东风,2022年火热的“数字收藏”成为博物馆和年轻人的“新宠”。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内外十家博物馆、图书馆在天猫推出20件数字藏品,共计2.5万件;当天,广东多家博物馆陆续在不同平台推出21个数字馆藏,总发行量超过6万册。

得益于博物馆传统文化的IP加持,这些数字藏品如此受欢迎:四川博物馆的东汉陶狗,河北省博物馆的长辛宫灯笼,秦始皇陵博物馆的彩绘铜车马.几乎每一款都是“爆款”,一卖就卖光。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秦陵彩绘铜车马(复制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数字文创是目前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博物馆文创产品,它让藏品中的文物突破了藏品的时间、空间和展示形式的限制,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今年年初,在率先探索“数字文创”后,四川博物馆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部主任钟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从“文创冰淇淋”到“考古盲盒”,再到“数字馆藏”,博物馆积极拥抱互联网。如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馆藏正成为中国数字文本的创新形式之一,文物数字化加速进入内容时代。

00-1010“没想到过去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的老物件,现在也能成为自己的新‘藏品’”。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面对十大博物馆推出的文物数字化收藏,不少文物爱好者感叹。

数字馆藏作为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和实物资产属性的数字资产。在疫情影响下,当进博物馆大门成为一种“奢侈品”时,各大博物馆早已掀起了数字化收藏热潮。

早在去年,就有博物馆陆续试水“数字馆藏”。2021年10月,河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数字典藏在网上发布,限量1万册,短短3秒就被“一抢而空”;10天后,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批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在支付宝平台售罄,销售额达到近40万元。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推出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图片来源:鲸探截图

今年春节期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4家博物馆发布了文化创意数字馆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并加入收藏行列。蚂蚁集团的数字收藏平台鲸准也推出了多项数字文化创意收藏,并于去年推出了文化文化领域的“宝藏计划”。截至目前,Xi、甘肃、河北、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源于镇馆之宝的数字馆藏。

通过科技赋能博物馆的文创,将文物元素“数字化”,经过二次改造设计,形成新的数字文创。价格都在18元到30元之间,现在已经在售的数字文创基本售罄。之所以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欢,是因为只需要十几块钱,就可以收藏一件属于自己的数字文化创作,并且有唯一的序列号。

“数字文创可以很好地满足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包容性价格和藏品的稀缺性。”钟嵘坦言,与实体文化创作相比,数字文化创作具有良好的社会性,能够满足当下消费者的社交需求,从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每经记者注意到,数字馆藏的火爆与开元宇宙的火爆密不可分,而这背后,是传统文化正在借助数字技术“破圈”。

目前,随着年轻人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00-1010“2021年6月我们第一次关注数字馆藏。当时支付宝和敦煌美术学院发行的两张皮肤,几秒钟内就销售一空,我们意识到数字文化创作是一种市场认可度很高的文化新业态。”钟勇回忆道。

从那一刻起,四川博物馆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5月19日,四川博物馆发布了以馆藏文物“东汉陶摇钱树”为原型的数码创作。此前,在年初,从四川博物馆联合科技公司推出的首批数字藏品中挑选了三件文物:两件青铜器和一件陶器。其中,东汉陶狗的数码收藏可爱有趣,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把文物“装进”元宇宙 数字藏品打造文创新业态

四川博物馆“东汉陶摇钱树”二号数码创作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馆微信官方账号

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从众多藏品中挑选出合适的文物进行二次数字化创作,是第一个考验。“我们希望推出的既包含独特的巴蜀文化,又能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形成一条线。

上线下联动,为弘扬巴蜀文化贡献博物馆力量,这是我们的出发点。”钟郛坦言。

《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95后”占比达30%,他们更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体验感与个性化。她举例到,东汉陶狗之所以备受追捧,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件网红文物,在公众中的认知度高;另一方面,它能够生动形象传达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体现汉代时期巴蜀和平、稳定和富饶的景象。

身处行业,钟郛也感受到传统文化消费趋势的变化。“公众希望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实体文创‘三件套’,而是运用多元的载体和创新表达,满足公众对文创产品社交性、不可复制和稀缺性等的要求。”在钟郛看来,用公众喜欢的方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公众去欣赏去购买去传播,传统文化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在目前市场环境中,数字藏品仍处于发展早期,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召开数字藏品有关情况座谈会,提出“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消费者要远离因盲目炒作产生的风险”等。

钟郛强调,在数字文创的开发方面,四川博物院会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地对话公众,不断地让公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加多元的满足。同时,博物馆也要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的管理,遴选优质的数创方、发行方和平台方合作,并签订严谨的合作协议。

“目前各大平台对数字藏品是禁止交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压缩了投机炒作的风险的。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行业迎来了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向公众提供的文化服务也被赋予了更多元和开放的属性。我们既要合理利用好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公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新生事物带来的弊端和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